“互联网+”解决不了中国制造的难题

日期:2016-12-23 / 人气:

制造业+互联网需要执着精神。执着这两个字大家应该知道。因为我估计在座的有些企业的同志,也有媒体的,你们可能是奔着一个词,叫做“互联网+制造业”来的,因为这个现在比较热,现在所谓的风口。
 
但是我想我们的企业,可能并不仅仅是风口,风口是很好,但是哪天风停了,你还弄不弄了?如果奔着风口,奔着这么一个热点来凑热闹的,我想大家最后一定会失望。但是我们要等这个风过去以后,这个“热潮”过去以后,能够有点儿什么东西?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
 
第一个,现在这个互联网+谈的很多,包括+制造业,还+很多其他的东西,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最近我看大家经常讨论很多问题,到底是互联网+,还是+互联网?这两个有什么区别呢?有区别。互联网+就是搞互联网的人去搞制造业,制造业+互联网是搞制造业的人去搞互联网,我看了以后没多大优势,但是有先发优势。但是真正的“互联网+制造业“以后,或者”制造业+互联网“以后,你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我以为是要解决三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提高信息密度,什么意思呢?我们过去这个信息密度是不高的。比如诸位你们如果到这儿来开会的话,我想放到十年前,互相有个什么事,出去找个电话都很难。现在谁要是没手机,大家都感觉到这个人是很奇怪的。你拿着手机,在楼道里边,在院子里边,随时都有人可以跟你联系,这是什么呢?信息的密度在增加。
第二点是什么呢?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所谓这个信息不对称是经济学中间一个核心的命题,什么意思呢?你知道的别人不一定知道。这样的话,知道的人就会有一种优势,或者说可以要更高的价格,甚至可以去欺骗你。所以,我们现在所谓很多体制的机制问题,实际上都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
第三点,我想线上的信息和线下的资源相互结合。通过线上和线下相互互动以后,来推动资源的优化配置,这是我们最后的目的。最近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出租车的问题,Uber美国过来的,国内的是滴滴、快的这样的软件。我们过去见到一个出租车,看见它以后,招个手互相联系上了,可以打这个车。现在你在这个房子里面通过这个手机看到多少车在你旁边活动。同时这个司机在车上也能看到有多少个客人愿意搭车的,沟通的渠道和密度比以前大大增加了。
所以Uber这个东西是在信息密度增加了以后,这两两相配,实际上是资源配置的问题,这种可行比以前大大增加。所以我就说互联网+,不论是+制造业,或者+其他东西,解决的是什么问题呢?由于信息密度的提高,使资源优化配置的空间大大地扩展,这么一个东西。
我们讲到互联网+制造业的时候,我想提一个问题,我前一段时间跟人讨论一个问题,制造业中间一个基础是工业机床。过去工厂里边基本上都有,但是用力很低,为什么呢?万一有一点儿事,自己可以用,机床什么的利用率不高。时间上和空间上把信息密度增加了以后,使它的使用率大大地提高。这个里边就有一个资产重新配置的问题,比如说某一个地区有几个机床加工中心,需要机床,提需求,把你需要的零部件给你加工,配送给你就可以了。
最近出现Uber的东西,它实际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这是“互联网+制造业”的真正问题,大家也在思考这个问题。我们想把这个事首先得想透。
在这个过程中,大家会看到物流、信息流还有资金流同时在相互交互,从而使我们整个制造业,包括其他的行业,整个资源的生态流通,到消费,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个过程中,所谓金融为实体经济的服务,在这个过程中它随着物流和信息流的变化,它会采取方式,对风险收益进行重新的定价,会出现一些新的形态。最近不是讲互联网金融,我以为真正的互联网金融实际上是在我刚才讲的这个过程中才逐渐发生的。
最后这些事情,我们搞了互联网+制造业以后,它一定是改变了资源的配置,一定是提高了效率,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最后这件事情才有生命力,才能够活得长,否则的话,风刮起来的时候,有人说风刮起来以后,猪都会飞起来。但是风一过去就掉下来了。如果你真是提高了效率,没风了,你照样在天上。这就是所谓现在讲的互联网+,实际上首先要有互联网的意识,解决通过提高信息密度,扩大整个资源优化,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现在的互联网不能解决什么问题,这个我要强调两点:一个是工匠精神,还有一个刚才讲的执着精神,这是个精神。互联网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在座的有些应该是企业家,我是曾经年轻的时候当过工人,在工厂车间里面干过。其实想想整个的生产过程,刚才我讲的互联网是把这些重新匹配,但是在那个车间里边,现在很多事情,比如说现在所谓制造业转型升级,很多时事情先得现场在那儿干。
过去这么多年,中国的制造业应该说有很大的进步。再一个有好的基础,但是我们和国际上制造业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德国、日本包括美国,包括瑞士那些国家,哪些领域里面差距比较大。我有跟有些企业的同志交流过,看起来还不错,这么多年进步很快,但为什么高端的装备一定要从发达国家进口呢?我不是说我们不能进口,还是该进口还是要进口。
但是我们这么多年,为什么制造能力提高不上去呢?他们说呢,我们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往往就差那么一点点,老就追赶不上去,或者是越不过去,这一点点怎么去上不去呢?最后你发现差在什么地方呢?即使很好的装备,但是你那个人用的水平没上去。大量的工作其实还需要人在那儿进行操作,进行试验,进行组合。
所以用所谓现代知识经济的话来讲,很多事是不可编码的知识。就你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这种事在车间里面非常多,在制造业里面还大量存在。这个事情是计算机都替代不了的。这个可能有两个,一个是所谓的经验。再一个就数据。我曾经到汽车厂去参观,不少的汽车厂有不少的研发中心,装配水平相当可以的,但是你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到底差在什么地方?他们说主要是差在数据上。比如说车辆在不同的状况下,在高寒地区,在热带,不同的状况之下到底是怎么一个情况?它需要有数据。别人有很丰富的数据,有很大的数据,我们这方面没有,它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
我觉得这块需要把这个活做细,制造业转型升级有两个问题,一个是所谓创新的问题,创新就是你搞出一个新的东西。再一块所谓精致,现有的东西大的框架也没变,怎么能搞的精致。除了我们互联网意识之外,我们需要有工匠意识。但是这个工匠意识培养不容易,这个人得猫着劲干很多年,得非常专心的,心无旁鹜地在那儿干很多年,还不一定能干成,但是你不干的话,一定不成。
这个对我们体制有很高的要求,什么样的要求呢?你这个所谓体制机制,你得让这个人愿意干。比如说现在国家的国有企业,它可能面临的问题,某个企业的负责人过了一年半就换了,他想干五年,但是他的任职就这么半年,我曾经看过一个企业,四、五年的时间已经换了六、七个人了。
再一个他干了以后,到底和他有多大关系呢?好像这个事和他没有太大关系,干成了也和他没有太大的关系。万一你出错了,你在干的过程中,特别是创新,是有风险的,如果某个事遇到风险,试的结果是错的,成本比较高,结果可能还得追究你的责任。所以我们这一系列的问题要不解决的话,你让他在那儿用执着的精神,我觉得非常难。
民营企业怎么样呢?今天我不知道在座的有没有民营企业?民营企业现在也有问题,一个是有人还比较担心,这个预期不稳定,一条腿还在国外,有些资金,有些后路已经放到国外去了,他在看,你让他搞个五年、十年的事呢,他也是很难下这个决心。
还有一个是诱惑太多了,搞制造业的,突然间发现房地产这个东西很赚钱,一年赚的钱比我十几年赚的还多,所以制造业就放在一边了,去搞房地产去了。前段时间炒股票,这个诱惑也是很厉害的,这么多年泡沫经济的诱惑也是很厉害的。所以我们的民营企业家能不能有稳定的预期,能不能不受外边泡沫经济的诱惑,卯着劲在那儿干上五年时间,有没有这样的体制和机制呢?所以我觉得这一点,对中国下一步转型升级,我们所谓讲的体制、机制、政策,它是要创造这种状态的,没有这种状态,现在定的很多目标是做不到的。" 
第三个问题,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政府要干什么?简单地说,政府要从过去重扶持转向重环境。为什么这样讲?我们过去这个政府推动一些新产业的发展,一般采取就是一些特殊的政策。扶持某个行业,扶持某些企业。这种做法当我们进入创新驱动,或者“互联网+”这种环境以后,我觉得可能需要认真地反思,有些是很难持续的。
有一个题是“中国制造2025”,大家最近也都在认真地学习、讨论,这个对我们下一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应该说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但是我想提一点,作为我们的政府尽可能不要去制定具体的技术路线。包括我们现在提出了一些比如说制造业发展的远景、前景,那也只是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上做的一个展望,或者说只是展望之一。中国的制造业,特别是加了互联网以后,再加上工匠意识,特别是我们有了执着精神以后,它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我就说说我们网络,你们知道五年前中国的网络会发生成这个样子吗?五年以后中国的制造业会是什么样的状态?你现在清楚吗?我觉得是不大清楚。我们的政府最好不要制定具体的技术路线。因为过去这方面的教训很多。
再一个,不要具体扶持某一个企业。我说了以后,某些企业是不是不太高兴了?但是我们得想想大的,因为这个行业现在变化很快。比如说某一个技术,今天看起来还不错,到明天可能就落伍了。这个企业今天看起来还不错,明天可能就不是领先的企业,所以政府最重要的,你还是创造一个环境。
我前一段时间听舆论说要搞创新规划,听了以后有一个疑问,我说这个创新是可以规划的吗?能规划的东西叫创新吗?创新是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比如我们想搞某个东西,规定三年以后搞出来,也许今天晚上就搞出来了,也许三年以后、六年以后、九年以后还搞不出来,那个东西它是不确定的。
我们确定的是什么呢?我们确定的是创造某种环境、某种条件,这个我觉得是我们政府需要来着力创造这个环境。比如说我保护知识产权,我鼓励公平竞争,我培育人力资本,有社会保障的体系,把这套东西搞好以后,创新资源集中在这个地方,我认为在这个地区将来出一些创新的东西,它的概率是比较高的,我们只能是做到这一步。至于将来到底哪些企业能够脱颖而出,哪些产品能够脱颖而出,到底哪些行业是具有前景的,具有竞争力的,这种东西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竞争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来讲,政府关键是要培育这个环境,有些人对这个事还缺少理解。培育这个环境,其实做的事还是相当多的,任务也是很重的。另外过去几年有一个特点,是地方竞争,竞争招商引资,竞争GDP,以后要通过竞争形成一个创新的中心。创新不是各个地方都有创新的机会,你会看到整个创新资源是在流动的。最后全国就形成几个创新的中心,所谓创新性的城市或者叫区域创新中心,美国就是这样,中国现在也是这样,深圳这几年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创新的中心。
但这个创新怎么出来的呢?我觉得我们也是没法规定的,谁规定深圳是一个创新中心呢?最近我们也在搞创新中心的规划,应该是给每个城市有这样的计划,最后谁成谁不成,它取决于很多因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本身努力的程度。有时候我们规划某个地方是创新中心,最后可能不是,你没有规划,最后它可能是。你应该是给所有的地方都有这样的机会,让它们相互去竞争。我们城市之间应该有一个争当创新中心的竞赛或者竞争。
其实现在讲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也是这个意思,最后真正创业的,当老板的肯定是少数人,它不是大众,是小众。创新成功的,比如我们十个人创新,最后能成功1/10的概率都不算低。但是我们还是要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给大家多一点这样的机会,多数人是要失败的。我们政府一方面得创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同时你给参与创新的大多数人最后是要失败的,给这些人要留一条后路,所以宽容失败,让这个人创新失败以后,摔倒了以后爬起来,这个也是同样的路。
最近有一些报道说有些大学里面的学生也要创业,甚至有些是有一段时间都不上学了,然后去创业。学生中间你能找出几个例子来,某某学生创业创新成功了,国际上最著名的例子比尔盖茨,哈佛大学没上完就创办了一个公司,创办的产品大家现在都在用。中国也能找到这个例子,但这种例子是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大多数的学生,9999的学生最后还是要学习的,相当一部分还是要就业的。这个我觉得我们的大学对学生愿意创新可以支持,但是大学生更多还是要学习,我们大学现在要解决的问题,一个你把真正具有创造性的基础研究,中国的创新有没有持续的能力,这是我们最大的一个短板,把这块能不能补上去。
再一个一个学生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教育,不仅仅是应试教育,这些事情可能是我们要做的。

作者:admin


现在致电 +86(10)52660206 OR 查看更多联系方式 →

京ICP备17000697号-1Go To Top 回顶部